講座摘要
在牛頓和萊布尼茨發明微積分以後,數學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十八、十九世紀兩百年間,歐洲人材輩出,在這期間誕生的大數學家不可勝數,在這期間,東方的數學卻反常的沉寂。無論中國、印度或者日本,在十七世紀到十九世紀這兩百年間,更無一個數學家的成就可望上述諸大師之項背。其間道理,值得深思。數學乃是科學的基礎,東方國家的數學不如西方,導致科學的成就不如西方,究竟是甚麼原因呢?這是一個大問題。在明治維新以前,除了江戶時代關孝和創立行列式外,日本數學成就遠遠不如中國,但到了十九世紀末,中國數學反不如日本,這是什麼原因呢?丘成桐教授試圖用歷史解釋從清末與日本明治維新到二次大戰前後數學人才培養之比較。
講者簡歷
丘成桐教授是公認的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數學家之一。1949年生於中國廣東省汕頭市,1966-1969年在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就讀,1971年獲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博士學位。1974-1987年任美國斯坦福大學、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聖地亞哥加州大學數學教授。1987年至今任教哈佛大學,現任哈佛大學 William Casper Graustein 講席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93)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995) 、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2003)等。曾獲菲爾茲獎(1982)、克雷福德數學獎(1994) 、美國國家科學獎(1997) 、沃爾夫數學獎(2010)等。先後獲得包括香港科技大學等10所中外大學頒授榮譽學位。
|
|